1. 星空财经BlockGlobe首页
  2. DeFi

万字探讨加密艺术:趋势、机遇与未来

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将他们的作品搬到了区块链上进行交易流转。AI艺术、算法艺术等多种数字艺术形式也开始在区块链的土壤上繁荣生长。

作者:CryptoC &碳链价值

访谈嘉宾:曹寅(知名加密艺术收藏者)、宋婷(AI和区块链艺术家)、Reva(国内知名加密艺术家)、Nico(Puzzle Venture合伙人)

在过去的2020年里,艺术界正在悄然间掀起一场革命。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将他们的作品搬到了区块链上进行交易流转。与此同时,AI艺术、算法艺术等多种数字艺术形式也开始在区块链的土壤上繁荣生长。加密艺术作品成交量与日俱增,并在2020年12月创下了820万美元的历史新高。然而,对于什么是加密艺术、加密艺术是否值得收藏、如何成为加密艺术创作者,以及加密艺术未来的发展趋势,大家可能还不太了解。我想,这也是很多人目前想要知道和学习的。

今天,我们有幸邀请到国内知名加密艺术收藏者曹寅、国内知名加密艺术家宋婷和Reva,以及来自Puzzle Venture的Nico,为我们带来关于加密艺术的线上分享。让我们热烈欢迎四位嘉宾老师。

以下为分享实录,由碳链价值团队整理,enjoy~

唐晗:欢迎来到碳链价值与CryptoC联合举办的线上对话活动,此次对话的主题为:「共论加密艺术:趋势、机遇与未来」。

首先让我们开启这场对话的第一个问题:什么是加密艺术?请各位嘉宾给出你们心中对加密艺术的定义。

宋婷:我们的世界正处在强大的非物质潮流中:经济基础设施、文化娱乐设施、组织协作及治理设施等所有构成组件,都正在信息科技助力下进行着从物理到赛博的转移。在我心中,原生于信息科技语境的加密艺术拼上了数据世界非物质建构的一片文化拼图。

除了NFT(非同质代币),加密艺术在行业内讨论中往往也包括依托公链技术的可编程艺术作品和其行为艺术意义(通过链上智能合约改变艺术品样式或进行协作的方式对数字艺术本身发展,也贡献了哲学突破)

虽然还很早期,但加密艺术运动是世界上首次以工程文化为先导和核心,彰显区块链原教旨主义者和更广泛意义信息科技从业人员个性的文化运动。是一次精神资产数字化、精神资产金融化的尝试。

总之,在这片精神飞地,加密艺术对中心权威发起的挑战呼应着信息垄断时代种种重大命题。 无论如何、无论和学院派处于什么样关系内,加密艺术都促进了信息市民文化身份启蒙,将会进一步唤醒公众数据权益意识。

Reva:什么是加密艺术?我们实际正处在定义或者补充加密艺术的当下,成熟的定义我认为尚不存在。也许需要久远到”加密艺术“被新的艺术形式接替时,才能由那时的新时代给出完整的定义。

最常见使用的公链是以太坊,其上加密艺术的代币形式即是使用ERC721和ERC1155规范的数字货币,即NFT。实际上还有使用EOS的加密艺术,因此严格来说,NFT艺术指的是以太坊上的加密艺术,是加密艺术的一支。

但以上的定义中创新的部分仅在平台和流通形式上,用这种方式定义一个艺术门类显然太单薄了。我认为真正的加密艺术,或者我更愿意指称为“区块链艺术”,是以区块链技术作为媒介或表达语言,体现区块链精神的艺术作品。使用公链进行流通并不是区块链艺术的必要条件。区块链艺术将是一个远比加密艺术广泛的概念,它将跟随区块链技术和业态本身的进化而演变出各种分支和门派。

曹寅:刚才婷婷和Reva两位的介绍其实已经很充分了,我就简单补充下。我认为凡是依托区块链基础设施,以加密技术为创作工具,或媒介的艺术品都可以称之为加密艺术。另外现在有一些“传统”艺术品以加密文化为主题,比如前一段时间在佳士得拍卖的比特币石板,也可以称之为广义的加密艺术。

PuzzleVentures Nico:三位老师基本把我想说的都说完了,我就再补充一些。

如果说艺术的创作包含其事实性存在(质料、材料、形式)的因素与主题的因素,那么加密艺术实质上是对前者的“升级”或者说“升维”,而我们知道一件艺术品的第一性就是其物质性,那么对物质性的升级就使得对其他围绕着艺术品而展开的活动进行升级成为了可能。

基于这种思考,如果要给出一个明确的定义,我们认为,加密艺术是一种依托密码学、分布式账本、分布式存储等技术,以创作、流通、收藏等领域的开放为特点的数字艺术。换句话说,加密是手段,开放才是结果。

唐晗:下面我们进入第二个问题。主要是想请问宋婷和Reva两位老师:你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创作加密艺术作品的?是什么驱动了你们去做这种尝试?能否和大家分享一下你们对自己比较满意的加密艺术作品,并介绍一下你们的创作理念?

Reva:我第一幅加密艺术作品是在2020年8月20日发布的,那是参与一个品牌的比赛,选中的作品会作为赠品发送给社区。第二幅作品才是真正在链上卖出的。

参与到加密艺术的驱动力源于三个方面。第一,我是信息安全和计算机图形学出身,第一次读比特币的白皮书时我很快就理解了区块链是个跨时代的重要技术。第二,从18年开始,我从IT圈退出开始自己摸索算法艺术,成为一名新媒体艺术创作者。第三,我先生在区块链圈中是做投资孵化的,我自己最早是程序员兼产品经理,我们会经常讨论圈中的各种项目。2020年年初了解到加密艺术时,我认为这是我所知的各种区块链项目中最有趣可参与度最高的,并且与我当下在做的艺术形式几乎无缝衔接。基于这三个方面,我很快就开始密切关注海外加密艺术的动向,开始经营推特和IG,参与到各大知名加密艺术交易平台的社区里,与官方和艺术家互动。

分享两个系列作品吧,我第一个售出的作品系列叫“追月”,第二个是“流动鹦鹉螺”,是一套以太极运行为原意,体现五行纹理的作品。

每个作品的介绍就不赘述了。我总体说下我希望做的是什么。

创作理念简单来说就是我希望能从科技本身的视角出发去挖掘人类的艺术和机器的艺术。我喜欢用算法做数据控制,操控数据形成传统绘画达到不了的形态、动态和质感。另外我很喜欢研究Shader,这是一种用一个统一公式和代码并行计算画面的每个像素,最终组成整体画面的技术。每个像素的变量仅有坐标信息,但经过统一的shader代码能呈现不同的颜色。它是图形算法的高度抽象,可以展现惊人的数学之美。用这种强理性工具去生成感性的作品,我觉得非常有趣,创作的过程时常会有与代码对话对弈的感觉。代码帮助呈现的东西,很多时候是超越人的想象力的。

目前我主要以个人兴趣为驱动在创作。这一年会逐渐加入自己对区块链技术的思考进行新的创作~欢迎一起讨论。

宋婷:如果指“数字艺术作品”非常早了,我从9岁开始在百度贴吧上发自己鼠绘的画…驱动我的可能是,一发鼠绘的动漫角色就会被各个吧主加精品帖,就能多积分…

正经意义上第一幅加密艺术作品是2019年上海国际区块链周隐私计算论坛展出的互动装置《万物节点》,希望以此反映PoW、PoS和多方隐私安全计算等概念,是科普动机。

万字探讨加密艺术:趋势、机遇与未来

后来开始铸造NFT后,我发现自己对信息科学很多思考可以被封装到加密艺术中,感到非常开心。

万字探讨加密艺术:趋势、机遇与未来

这是我和DFund管理合伙人杨林苑共同发起,征得中国119位中国女性科技领袖人像授权,以GAN算法生成人像后,再由我、中国美术学院媒介所副所长俞同舟、Multicoin Capital董事Mable Jiang和星球日报创始人Mandy Wang基于人和机器的协作共同二次创作的《Cyber Wonder Woman》。最后它通过YOLO V4算法的检测,被识别为“人”。

我希望以此做一件基于区块链的、AI生成的中国科技女性力量数字雕塑。祝所有卓越的科技女性,实现自己的梦想。我为三版《Cyber Wonder Woman》分别设定主题为太阳之耀、夜之静美、钢铁森林。希望永恒之女性,引我等向上。

道成肉身:AI-Human协作影像装置及NFT

这是我用对抗生成神经网络生成的图案作血肉的底,用莫高窟第45窟胁侍菩萨的手绘图样作皮囊制作的作品。因为我认为,今天很多人把信息科技奉上神位。而神不藏在圣山之巅,真神隐身在受苦受难的百姓的泪水里。路尚漫漫。

出神状态:基于EGG脑电数据和GAN网络的交互影像及NFT

这是我与世界华人科幻协会主席陈楸帆老师共同创作的科幻小说《出神状态》同名影像装置和NFT。我基于EEG脑电数据头环、ThinkGear技术与人类想象“战争”、“所爱之人”、“湖水和大地”等场景时实时脑数据和可视化编程手法制作了作品。在装置展出时,以GAN的迷幻光芒引人进入出神状态。

我认为精神体验比肉体更易到达无限。「出神」的仪式将帮助人觉醒。如果自我意识是客观世界的映射,那黑夜和梦境将是人类现代文明未谙熟的、崭新的科技萨满主义世界。

如果大型强子对撞机可以对撞出被称作希格斯粒子的“上帝粒子”?为何CERN(欧洲核子研究组织)的渺子线圈装置不可以演出《维纳斯的降生》?紧凑渺子线圈。

令艺术家想起跳芭蕾时需要穿着的TUTU裙。艺术家将此幅画送给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弗兰克·维尔切克。艺术家亦将此故事写入自己的科幻小说处女作《童画》中,作品已由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出版。

这是我最早和AI共同创作视觉的尝试,去年我也把这幅画送给我的展览顾问,200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弗兰克·维尔切克老师。

万字探讨加密艺术:趋势、机遇与未来

唐晗:接下来还是想请教二位:请Reva老师为我们介绍一下国内算法艺术发展的情况。你是否有观察到算法艺术家在大量转向加密艺术? 请宋婷老师为我们介绍一下国内AI协同艺术的发展情况。听说接下来你准备和Cortex一起合作,推出基于区块链的AI艺术协作应用,能否为我们介绍一下具体情况?

首先请Reva老师谈谈吧。

Reva:我所知国内做算法艺术的人非常少。算法艺术是数字艺术里原本就很小众的科技艺术中的一支。它对创作者的要求门槛相对较高,需要有较强的代码编写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但最终目的却是在创作艺术。

其实刚才宋婷分享的《万物节点》和《出身状态》的部分视觉,就是比较典型的生成艺术。我自己的圈子就包含程序员和艺术家两个群体。因为现在新媒体艺术的需求逐渐变多,两边的人都有互相渗透的趋势,但是实际上都很难过渡过去。写程序的人通常感性思维较差,审美水平不够。艺术背景的人学习理性思维又比较吃力。这些可能都受限于国内教育体系的问题。

现在人少的情况下,其中还能相信区块链的寥寥无几。这也是我推荐传统艺术家进入加密艺术圈做尝试的一个门槛。但我看到了越来越多的人对算法/生成艺术感兴趣,其中也有因为加密艺术而认识的学生,他们会是未来进入加密艺术的主力军。

宋婷:真正的AI【协作】艺术也非常早期。无论视觉艺术、文学艺术还是其他综合媒介表达,都非常少。2017年我在北京国际新媒体舞蹈艺术节编导课上学习了代码交互编舞,工作坊同学中中国艺术研究院亦有研究员们关注此命题。但那时还不完全算是和【算法】共舞。

当时我的编舞动机是,“科技就像这个声响——当你停止运动,他就用蘸满魔力的声音侵占你,让你惶恐无助。为了摆脱这个声音,你只有不断、不断、不断地动着,不断…”

2020年秋天,我和搭档陈楸帆老师与 创新工场一同发起了华语文学世界首个作家和AI共同写作的实验,名为《共生纪》。获得了人民日报,机器之心、量子位等科技媒体,还有澎湃新闻文化板块等文化媒体报道。寇老师也支持了,也在群里。

我和AI协作的艺术品商拍、慈善拍卖都算上,卖过了200以太坊出头。它背后是更深刻的: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并立时代里,物理世界现存诸多语义概念都将被时代发起挑战,经历被解构后的重组和再定义,最终走向与数据世界新权力结构的和解。

马上,我和Cortex Labs会launch一个AI协作艺术工具:IcarusArt.AI。感谢同行伙伴,高度尊重我个人的审美意志和决心,完成我的行为艺术抱负之一:我希望AI和人类一起描绘未来。Alice和Bob两位AI艺术家会以此上线,分别生成【世界上本不存在】的星云与宇宙飞船。下一步会出现Carol绘制敦煌佛像,Dylan绘制的赛博朋克街景等等的AI艺术家;同时支持基于ctxc的分图层流转、交易。

Alice是AI版本的我,审美标准以我个人数据为依托。我希望她替我上路,替我做梦。

万字探讨加密艺术:趋势、机遇与未来
万字探讨加密艺术:趋势、机遇与未来
万字探讨加密艺术:趋势、机遇与未来
万字探讨加密艺术:趋势、机遇与未来
万字探讨加密艺术:趋势、机遇与未来
万字探讨加密艺术:趋势、机遇与未来

可以给大家跑个剧透。这是还在调试中的Alice,她是密码学的最初之人。其实今年有一些传统视野里相当知名的企业、品牌有接触我探讨艺术作品合作,有一些还在顺利推进(比如OPPO校园已经和我合作了AI艺术的明信片周边、新浪微博科普官方转发我的区块链艺术个展讯息),有一些则由于我坚持区块链标签,最后推进几轮了还是因为稍显敏感没有合作成功。比如一些大报,一些巨头企业。

我一开始有点点沮丧,因为每一件共同创作,我都怀揣很大热情、做了许多准备,最后付诸东流总会怅惘。

但今年初,我觉得没关系了。我向另个世界展示了足够多的诚意。你们中的一部分,会在未来和我相见。我在这等你们。

真正AI与人协作【艺术创作】这件事,才是刚刚开始。不管人类艺术家,还是AI艺术家,都还有很多涉及哲学的问题等待回答、相当丰富的未知探险等着开启。大家一起努力。

唐晗:接下来来到今天的第四个问题:想请教曹寅和Nico两位老师,作为加密艺术行业的投资者,你们为什么看好加密艺术赛道?你们的投资与收藏逻辑是什么?你们比较欣赏的加密艺术家有哪些?

首先有请曹寅老师,刚好你也是上面两位艺术家的收藏者。

曹寅:这个投资价值其实比较容易理解,跟传统艺术品或者说跟传统世界一样。

凡是有一个新群体,突然积累了大量财富之后都会考虑分散投资。传统艺术品就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储存价值的另类投资品。

所以像地产商、煤老板,还有一些金融新贵,他们其实都是传统艺术品的大玩家,不管是中国传统文人画或山水画,还是在国外著名的像安迪沃霍尔这帮人,现当代的艺术品,其实他们的买家很大部分就来自于新贵。

那加密技术行业也出现了大量新财富,尤其是去年到今年整个比特币市场暴涨,暴涨完之后出现了上万亿美元级别的财富,那这些财富也有分散投资的需求,加密艺术作为原生的在区块链上的另类资产,就是当中比较重要的一个资产门类,所以说我认为未来这些赚了大钱的数字货币的聚金,他们也会去投资购买收藏加密艺术品,不管是作为炫耀也好,还是作为资产的另类投资也好。

同时因为区块链上面有原生的交易基础设施,智能化的自动化的去中心化的交易基础设施,就使得这种加密艺术品,它的流动性,增值空间会比传统的艺术品会更好,使得它的投资价值会更大。

下面说说艺术史价值。艺术史价值其实刚才婷婷已经介绍得挺好的,我们现在人类社会正在面临一次非常重要的数字跃迁,数字化的迁移,我们的社交场合从传统的物理空间,比如说各种各样的俱乐部沙龙变成了线上,我们原来的那些社交工具也变成了线上的工具,像推特、Facebook 、Linkin,在这样一个新形式的完全线上的社交场合,社交语境里面,我们需要有一种传非传统的纯线上的数字原生的社交工具,艺术品它本身就有很强的社交属性,没有人偷偷买艺术品,买艺术品其实都是希望大家看到。

所以说原来这些传统艺术品,它在新的数字化的社交空间里面其实作用并不大,那些像加密艺术品作为真正的原生数字艺术品,比如说像我的头像反而能够在微信,或在Instagram,在推特上能够取代原来的艺术品的社交,社会身份认证这样的一个作用。

同时按照海德格尔对于艺术的理解或者定义,什么是艺术?艺术就是一个群体,用来沉淀创造自己集体身份的一种文化工具。

那加密世界、加密社区,它是有史以来第一个跨国家、跨语言、跨国界、跨种族、跨地域的全球化的社群,这个社群有自己的财富,有自己的产业链上下游的合作关系,也有自己非常独特的价值观就是去中心化,同时也有自己很特殊的审美标准,以赛博朋克,以数字化的各种各样的审美元素为代表的新的审美标准。

加密艺术其实就是非常好的,按照海德格尔对于艺术的定义来代表越来越庞大,发展越来越快,财富规模越来越大的,文化诉求越来越强的,这个新社区的我们称为是文化身份载体。

同时,艺术创作的数字化也是浩浩荡荡不可逆转的大的趋势。现在传统的美院,基本上也都开设了以新媒体为媒介或者工具的课程,更不要说现在的艺术创作,其实已经打破了原来学院派的边界,比如像设计师、动画渲染师、平面设计师,他们其实也是艺术家,这些人天然就是用数字工具来进行创作,所以说,本身创作者的年龄的替代,工具的升级也在把艺术创作往数字空间里面进行推广和迁移。所以从多个角度来说,加密艺术或者说数字艺术,其实是未来大量的多种艺术形式,未来的一个最终归宿。加密艺术只是这个最终归属里面最先锋的一种形式。

下面说说我欣赏的一些加密艺术家。这里面就是一些我比较推崇的加密艺术家。

中国的像宋婷像Reva,这都是代表中国最高水平的加密艺术家。像宋婷她的特点是不仅仅在艺术表现形式上有自己的风格,她的作品背后的社会意义内涵也非常非常深刻,所以说我觉得她是一个全面型的艺术家,这种全面型的艺术家其实目前已经很少见了,需要有非常强的人文素养和天赋以及巨强的行动力,才能够成为全面型艺术家。宋婷就有这样的潜力。另外还有一些Robbie Barrat,是一位非常年轻的22岁的美国艺术家,他现在法国建了自己的工作室,专门研究AI算法和加密艺术的结合。另外还有就是我的头像Fewocious。

Fewocious这个小姑娘,我应该是全球第一个发掘她的人,第一个写文章和收藏她作品的人。那时候我刚刚看到她在SuperRare上发布了两件作品,我就非常兴奋的跟我的艺术藏家朋友们说这个人的作品一定要买,然后我们就一人一副,把她前期的几部作品都收掉了。当时非常便宜,才三四个以太坊,现在她的作品起版都已经是50个以太坊以上了。

我的头像就是她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我收藏她的第一件作品,我的头像这个作品,现在市场上有人按照200个以太坊来向我买。

像Fewocious这样的艺术家,她的作品表现力非常强,然后对用色也非常大胆,像这种用色普通人是不敢这么用的,特别大的鲜艳的色块,扭曲的曲线和形状,向谁非常像巴斯奎亚。

这种只有天才级别艺术家才敢这么进行创作,这小姑娘也的确是一个天才。前两天才刚刚过了18岁生日。

完全是自学成才。现在西方的加密社区把她称为是全世界最伟大的加密艺术家。

我收藏了她十几件艺术品,我非常看好她的作品,她的代表作很有可能会突破百万美元一张。

另外,关于加密艺术的价值,可以看我之前写的两篇文章

曹寅:从杜尚到First Supper – 艺术的去中心化革命

曹寅:重新思考加密艺术品稀缺性

尤其是最后那篇文章加密艺术品稀缺性这篇文章,其实是有财富密码的,加密艺术品,它的估值,它的定价,它的交易方式和传统的艺术品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说现在我就在一些平台上去收那些被低估的艺术品,这些作品未来都会有非常好的市场表现。

PuzzleVentures Nico:首先,在关注这个领域之前,由于受家庭的影响,我从15岁起就开始从事艺术品的收藏,我的第一件藏品是一把丁辅之刻的扇骨,后来主要关注的领域是日本绘画以及中国传统绘画。因为这个原因,在北大念书时,我与许多同好定期会举行“雅集”,品评作品。在2020年年中,一个参与雅集的朋友提到了年初佳士得拍卖的那副加密货币相关作品,于是引起了我们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后来,随着对这个领域的逐步了解,我们也逐渐发现它背后广阔的潜力,这些潜力主要是基于两种可能性。一是加密技术通过对数字艺术品产权的保护,使更多优秀的作者创作加密艺术品成为可能;另一方面,新技术的加持使得对作品进行更丰富的商业化运作成为可能。

这俩种可能性是建立在我们对艺术史的梳理以及其他种种现象的分析所得出的,由于当初大家基本都是圈外人,所以思考的角度更多地出于哲学或者社会学,而非仅仅就艺术而言艺术

换言之,加密艺术的前景虽由技术带来,但终究要流向更为广阔的境地,我们要打开思路。

对于投资的主要逻辑,我们主要从三个方面来看这个问题:一个是当然是收藏,也就是对于作品本身的投资,这里的逻辑主要在于对符合区块链社区相性的作品的购买,以及对于依托新技术(比如人工智能)的作品的关注。

但我们更为关注的是其他两个部分。

第二个部分是对于艺术家的发掘和赞助工作。这一块曹老师的基金会是非常好的范本,也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值得借鉴的经验。这一块,PuzzleVentures不仅仅看中作者本身的技巧以及功底,但我们更看重其“诗外的功夫”,换言之,相较于一个具备优秀技巧的学院派,我们更看重掌握技巧的,同时对社会以及社区有着体验与反思,并且善于表达的创作者。艺术本不是悬置于世界之外的,艺术家更没有必要将自己封闭在理论与技法之内,创作者只融入社群的背景,他的作品才会有,或者说自然会具备顽强的生命力以及感召力。所以在发掘艺术家这一部分,我们除了对基本技巧的考察以外,更关注他的其他方面的经历,他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因为这些才是他创作的源泉。

注意,我们认为作者不将自己封闭在技巧之内,不仅仅是传统的技巧,也包含了新的技巧,比如AI技术。如果说一件艺术品价值本源在哪里,那就是它所能凝结的共识,对于美的共识

换言之,旧有的机制更鼓励一个超级叫价者,最终会导致因果的倒置。

所以,第三个部分就来了,就是对于基础设施的投资。对于基础设施的关注。这里面涉及到新的协议,新的交易所等等。我们注意到,加密艺术的相关的基础设施开发还有非常广阔的空间,而加密艺术如果意欲开启一种新的艺术范式,就是必须要开发更多的基础工具以实现加密艺术更为丰富的表现能力以及更为多样的交互功能。在近一段时间里,PuzzleVentures主要着力于对于“电子题跋”“电子印鉴”等新协议的研究,当然这是受到了加密艺术多图层可编程性以及中国传统收藏中的“题跋”的启发,我们也正在挑选合适的开发团队来进行相关协议的落地。

这个就涉及到刚才讲的价格发现的问题。如何能让更多人参与到价格生成过程当中,并将声浪反映到价格之上,是这个问题的核心。有关论述可以参考我们官网上的这篇文章。

什么是开放艺术?

唐晗:谢谢Nico老师~再次请教曹寅老师和Nico老师一个问题:你们认为加密艺术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还是先有请曹老师。

曹寅:我觉得有几个方向,首先第一点,就是Nico刚才也提到了要考虑加密原身,未来的加密艺术,会更多地和智能合约和人工智能结合起来,所以我也比较偏向购买那些充分利用了区块链的智能合约功能、去中心化的功能,最好还能加上人工智能的一些算法这样一些作品。在往数字延伸方面深入,这是第一个趋势。

第二点是艺术品边界的模糊,艺术品会和潮流玩具或者说潮品之间结合起来。现在其实已经有这个趋势了,传统艺术界已经有这个趋势了,比如说像村上隆、还有像草间弥生这样的艺术家,他们的作品就很典型,尤其村上隆的作品,他的绘画,雕塑,有非常强的玩具属性。那未来加密术里面很多,比如说像cryptokitty,这个东西它是不是艺术品,如果按照学院派的定义,它就不算艺术品,算是一些收藏品,那未来会有更多这样子的。会有很多模糊了收藏品和艺术品边界的加密术品的出现。

第三个趋势是加密艺术品,它的市场的流动性会变得非常好,一方面会出现更多的二手的交易平台,就像现在这个数字货币交易所一样的这些交易平台,它上面既卖单版的作品,也卖多版的作品,我个人非常看好多版艺术品,多版加密艺术品的升值空间,就像刚才我那篇文章里面写的,我也不多做赘述了,多版加密艺术品的社交属性、交易属性会使得它有很大的炒作空间。

而那些单版的艺术品会成为同一艺术家他创造的多版加密艺术品的旗舰产品或者旗舰作品,打开下面的一些多版艺术品的升值空间。

对未来的趋势就是像非欧学斯这些艺术家,她创造的单版艺术品价格会被炒上天价,比如说100万美元一张的的单版头部代表作,比如像我头像这样的作品,然后她所创造其他的一些多版的艺术品,单件的多版艺术品的总市值加起来可能会超过上百万美元。

这些加密艺术家可能会成为类似于像数字货币项目方一样的角色,然后和这些加密艺术的平台进行合作,就所谓交易艺术品,这就很有意思了。

还有一个流动性的来源就是DeFi,NFT头部的流动性非常好的,得到广泛承认的加密艺术家的代表作,或者说他的一些经典作品,可以在DeFi的协议里抵押借贷,相当于是加杠杆,一抵押之后再去购买新的艺术品,这个其实在传统的艺术行业里面就很普遍了。那在未来加密艺术里面,在DeFi领域里也会出现,也会使得加密艺术平台的流动性会变得非常好。

PuzzleVentures Nico:很赞同曹老师对于加密艺术家身份属性的描述。对于这个问题,我们的思考很多事建立在一个藏家身份上的。

比如特列季亚科夫之于俄罗斯艺术,项元汴之于中国艺术等等,不胜枚举。他们不是简简单单地买作品,他们会参与到艺术的创作,为作者提供指导

我们现在总有一种误区,总觉得艺术家什么都得懂,他既需要会创作,还要懂哲学,还要懂社会学,其实不然。

由于加密艺术所具有的很强烈的社区属性,更使得赞助人这个身份有了新的内核,再加之加密技术所带来的一些列开放性可能,使得赞助人与创作者的对话变得更为多样。这只是一方面,时间关系就不展开了。

市场规模当然取决于创作者与藏家的规模。我们欣喜地看到在过去的2020年,加密艺术品市场作为一个新兴的市场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尤其在年底12月一个月之内达到了820万美元的成交额。势必会吸引更多的创作者加入到这个领域当中。我们注意到,在目前的Web2生态当中已经存在着许多优秀的数字艺术家,随着加密艺术领域的火热,他们的陆续转移进入将会是水到渠成的,伴随这一过程,他们在web2的藏家社群也会转移到加密艺术领域中来,而在这期间,唯一的障碍就是如何将链下的支付方式与链上支付调和起来。但我们同样也注意到,随着比特币在2020年持续走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加密货币,也使潜在的买家数量不断攀升。

加密艺术因其NFT与艺术品的双重属性,其市场的逻辑也会有两种。一个就是基于其NFT属性的投资性交易,另一种则是基于其艺术品特征的收藏性交易,当然这两者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融合的,一件作品越是能引起更多人的共鸣,他的艺术价值越高,它所潜在的经济价值也会越高。

这个是之前准备的一些内容,最后说几句关于开放艺术的话。

开放艺术是我们所设想的一种加密艺术发展的形态。既大幅度降低创作门槛、市场准入门槛、艺术评论门槛的艺术生态。这些内容都是与区块链核心理念息息相关的。

我们需要注意到,在艺术史当中,赞助人与创作者所产生的影响,几乎是可以等量齐观的。既区块链艺术非只概念地“去中心化”,而实然地通过协议设计达到全流程的“去中心化”。将来会有专门的文章逐项讨论,敬请期待。

唐晗:谢谢Nico老师,现在进入我们今天最后一个问题。

技术正在给对艺术行业带来强烈的冲击。无论是AI协同、算法艺术还是基于区块链的一些玩法,都在创造艺术界从未出现过的作品,甚至改写着游戏规则。所以我们最后一个问题,要试图讨论推向一个更加深入的领域

首先:AI协同创作是否会给艺术创作带来创作伦理问题?例如,与其说是某个艺术家创作了一幅作品,不如说是AI创作了作品。各位嘉宾认为,AI在艺术领域究竟是解放了人类的意志,还是导致了人类在创作上主体性的丧失?其次:区块链是否正在让艺术创作走向社区化?

宋婷:我先来回答第一个问题吧,抛砖引玉。首先,对于AI和人共同创作的复杂版权、收益、身份归属等问题,不可回避的现状是【产业实践走在理论边界前】。国外采用的term较为保守,国内法规尚属空白;第二点,从AI和人共同创作的内容层面上看,在我眼里:我们造出他者,倒逼人自己反思何以为“人”的定义。我们以一面镜子照出对人类“智慧”的标准、人类对“精品文艺作品”的标准。在他者出现前,我们往往只以知识权威的标准为尊。所以,所有投身其中的实践者,不止发问,要去勇敢创造;有余力的话,还要在当代坐标下自己重新思考很多问题。

而个人体验里,无论文字还是视觉图像,人类和AI协作的成果都好像是规整和不可预测组成的魔方。有时候我都恍惚,觉得某一瞬间GAN生成的是整个人类文艺史在低维空间的神奇投影。

无论具体答案有哪些条,【人本】,是一切好作品的最后归宿,毋庸置疑。今天所有人和AI协作创作的实践,于我来说,都像是“一次不完美但足够真诚的握手”。

我个人希望在这样不够完美但真诚的人机交互探索中知悉,人类在未来数字世界中的尊严与价值何在?未来思想和未来艺术可能在哪? 答案或许就在我们所有人的【实践】里。没人能一瞬参破所有谜题。如果能让【艺术】与【科技】这两个大不相同的文化圈对话,让艺术家与科学家、工程师充分交流,能鼓励观者关注立足当代、尽情思考人类文明的过去与未来。我觉得值了。

我们时代也需要一次科技文艺复兴,AI或者不AI,都不耽误作品中永不朽的特质,将永远是【人真正的理性】

我对第一个问题回答完毕。其他时间留给其他嘉宾老师。谢谢大家。

唐晗:婷婷这话让我想起了《攻壳机动队·无罪》里讨论人与AI、成年人与小孩、灵魂与身体容器、软件与硬件载体之间的关系。「生死来去,蓬头傀儡;一线断时,落落磊磊」。确实构成了一种非常有意思的镜像关系,最后AI反照于人类自身。非常有意思的讨论,虽然是这场活动的主持人,但我本人期待后续与婷婷就这个问题进行更加深入的讨论

Reva:我也说一下~神经网络也是以前我做技术时实操过的一种数学模型。我的想法可能偏向理性。

目前使用AI创作的作品大多使用GAN,作品呈现出很明显的特征。确实我常会认为这是GAN本身在绘画,人类只是在选择性投喂数据给它。但我不认为人类会在这里丧失主体性,圈定数据范围本身就是创作步骤,GAN则是一种方便的呈现手段。未来出现更多不同的神经网络模型时,AI作画将会有新的面貌。

比较有意思的是,未来众多的AI工具都能替代人类艺术的部分时,人类就更需要思考艺术到底存在于哪里。AI追得越紧,人类的艺术则会更为纯净。我不止一次在通话过程中感受到,机器本身也是有“意识”的,它不一定是AI这种构建智能的方式。

未来当出现半生化人时,即人肉身+机器这种生物形式,那个时候的艺术可能会是什么。说得有点远了,但是总体来说我觉得这个问题可以展开出很多未来课题。

PuzzleVentures Nico:我认为人类创作的主体性是没有丧失的。人类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一直在发明更称手的工具来服务于艺术的创作,从木炭土块到用各色画笔,从画板到电子绘图板,当刚刚上手新工具时,我们需要一段时间去适应,可一旦完成了新工具的上手,创作也会进入新的境地。

仅凭人力,我们很难在介质上完成艺术创作,所以我们需要用笔去勾线,需要用颜料去敷色,在创作中,工具成为了创作者意志的延伸。而AI,则是艺术家获得的又一件有着无限潜力的工具。

它有其“智能”的部分,但这是创作者根据自己的创作需要而赋予的,不同的训练模型与训练路径,所达到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在这个过程中,创作者需要不断地调整磨合,才能使AI成为创作理念的延伸,否则,它所输出的也只是一团乱麻,就像我们需要不断练习才能运笔自如达到我手写我心的效果一样。

我们现在所感到的惶恐,与其说是AI带来的,不如说是技术本身所带来的,既人们在技术发展道路上狂奔之后,突然发现它似乎已经渗入了我们最引以为傲的人类思想之精华的领域。但不难发现AI所代表的科技进步,只是我们对对象进行真理性认识之后所带来的发展,而艺术本质上来说事对那些并未被拿到光明之下却认为我们可感的黑暗世界的认识。

如果我们只看重艺术创作中技术的部分,当然会惶恐。但显然,艺术创作仍旧包含了大量的人情感、体悟、觉察,这些精妙深微的对世界的“非解蔽性”体验,才是艺术创作之为人的思想精华之原因。

明了了这些,我想之前Reva提到的人在AI的追赶下不断开拓艺术的边界才能成为可能。借用海德格尔的一句话:有死之人的思想必须让自身没入深深泉源的黑暗之中,以便在白天能看到星星。

曹寅:现在像Robbie Barrat这样的AI算法艺术家,其实已经有不少这样的创作者,大家一直在问这些作品它到底是AI创作的还是人创作的?那我个人觉得首先AI肯定是人的作品,AI算法本身是人的作品,所以说从这个逻辑上来说,AI创作的作品其实也是人的作品。其实比如说像Robbie Barrat,他采用机器学习的game,我们称为对抗生存性网络创作这个作品,它其实是把AI当做工具来进行创作的。在这个过程中,它需要用大量的图片来训练对抗生成性网络。让这个网络它能够认识它所要创造的这个主题,不管是裸体的图像,还是风景画,还是一些其他的一些猫狗这些日常的静物。

所以说数据集的训练,就是创作的过程,人在里面的主体性还是主观能动性,还是被充分的得到体现的。

像Robbie的这个作品就更特殊了。首先这个算法是他发明的,他自己创造了一个叫art game,在常规的对抗生成性网络的基础上又进行了优化,专门用于艺术创作。第二,我们称为数据集训练,为算法提供数据过程中,它提供了很多个性化的特殊的图片,比如说像他在创作早期的作品中,平均每幅画他都要进行差不多上万幅的照片,上万幅图片的数据集的训练。他这个训练过程中有意的添加了很多抽象艺术的作品,让AI算法创作作品不仅仅是简单的像裸体呀、风景这样的一个静物画,另外还有AI这种抽象元素在里面,其实这就是创作者的主观能动性在这里面。

但是我觉得在新的数字时代,AI创作也好人创作也好啊,这个主体性其实已经没有那么的重要了,像AI,它到底有没有创造力这个问题,目前看来的话,大家的答案基本上是否的,但是我相信在未来肯定会出现有创造力的AI,其实就是创造力的捷径。

一旦有了创造力的话,AI作为创作者主体性其实也会得到承认。所以我觉得现在大家还在争论这个问题,但是在未来可能会出现现象级的AI算法艺术家。AI本身就是一个艺术算法,它创造出来的作品价格或者说艺术史的价值可能堪比人类艺术家创造出来的作品。

我们拿传统的艺术史的分野来去评判或者分类。这些AI创作它到底在现在的\艺术光谱里面属于什么样的地位?我觉得经典艺术分类里面都会有它一席之地,就是类似于像generative art叫生成性艺术,像Reva还有宋婷、 Robbie Barrat,其实都是生成性形艺术的艺术家。

所谓生成以后它指的是不以人力或者说不完全由人力来进行创作的作品。有很多种生成性艺术,比如说有生物性的生成艺术,有数据集的数据型的生成性艺术,有很多不同的生成性艺术。这些生成艺术的一个特点采用了一些自然的规律,或者说身边的工具,或者说一个算法,它和人一起或者说由人来进行触发,来完成艺术作品的创作,这种生成艺术其实就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AI艺术的前提。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星空财经BlockGlobe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碳链价值,https://www.ccvalue.cn/article/8014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