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星空财经BlockGlobe首页
  2. 星空荐读

Big Time 众生相:少数人的表面狂欢,项目方与交易所们的暗战

当链游真的3A化了,主要玩法、参与门槛、利益分配和背后的运作模式真的发生了质变吗?

Big Time 众生相:少数人的表面狂欢,项目方与交易所们的暗战

原文作者:深潮TechFlow

原文来源:深潮TechFlow

“热闹的是他们,我什么都没有。”

对大多数人来说,这句话用来形容最近几天十分火热的 3A 链游《Big Time》再合适不过。

在 Friend.Tech 和 Star Arena 等 SocialFi 项目火爆之后,市场也都在期待 GameFi 能够接棒引领下一波热潮。

仅从二级市场的表现来看,Big time 似乎顺利的接棒了 :代币上线 OKX 后,开盘价格0.01,最高一度达到20倍以上的惊人涨幅。

但如果在社媒上观察一圈,与飙升价格形成对比的是市场参与者们亲历的尴尬 — 进不去,出不来,低流动,高成本。

进不去,早期没参与的大量玩家们都在求一个激活码,游戏的硬件配置要求也劝退了部分低配党;

出不来,已在打金的玩家发现提现需要KYC,需要审核等待时间且规则严格;

低流动,选择参与二级市场的玩家面临着较低的流动性,早期挂单交易并不顺利;

高成本,后来想要打金的玩家凑齐游戏内用于打金的道具,成本价不断上升。

同时,在我们更容易被涨幅的热闹所吸引时,也忽略背后不同市场参与者们各自的利益与博弈 — 当链游真的3A化了,主要玩法、参与门槛、利益分配和背后的运作模式真的发生了质变吗?

大制作,老味道

不可否认,Big Time 与一众链游相比,在制作水准和呈现画面上提升了好几个档次。

如果看过游戏直播或亲自试玩过,可以感受到整个游戏在观感上与传统 MMORPG 基本无异。流畅的画面、丝滑的动作、成熟的职业成长设计和装备要素… 一切都在向高规格制作的游戏靠拢。

从游玩的角度看,游戏的核心循环在于体验角色的成长:接任务 –战斗 –获取资源/装备/经验/技能– 成长升级 –获取更好的资源/装备/经验/技能 — 挑战更困难的任务。

而在这个核心游戏循环中,链游的老味道依然还在—可以免费玩,但打金有门槛。

免费玩家在游戏过程中基本能体验到同样的内容,但几乎很少能接触到打金的部分。由于游戏的正常打怪和普通副本内 NFT 道具的掉落率较低,普通玩家需要投入大量时间来肝,去博取较小的掉落机会。

同时免费玩家由于缺少 NFT道具的投入,整个游戏行为中也不会产出 Big Time 代币。

对付费玩家而言,一切又指向了那个熟悉的老循环:计算资源投入,规划代币产出。

从游戏的官方介绍和头等舱的相关研报所提供的信息,一个玩家想要打金,至少需要的购买投入有:

  • Space NFT,类似一个个人空间,可以放置与打金相关的NFT和道具;
  • 时间沙漏,装备该道具后才能产出 Big Time 代币;
  • 时间水晶,消耗该道具后才能制作上述时间沙漏;
  • 时间守卫 NFT,类似一个打金“条件”制作器,当时间沙漏用完后,在这里用时间水晶为其充能。

以上道具均明码标价随行就市,且存在着重复消耗和购买的设计。

对于直奔打金而去的玩家来说,是否 3A 已不再重要,还是在算一场计算题:与时间赛跑,算出最优的投入产出比,先人一步挖提卖。

少数人的狂欢,多数人的门槛

众所周知,Big Time 并不是一款新游戏,从初次发布至今已有2年的时间。但为何最近备受关注?

10月10日,Big Time 开启了季前赛活动,除了能在游戏中打金获取代币收益外,参与活动还能获得代币的未来空投奖励;加之交易所上线代币,其热度自然在短期内被迅速推高。

但是,想要参与游戏却并没有那么简单。

游戏目前并没有对所有人开放,打金更是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和规则理解。

哪怕不打金想单纯体验游戏,依旧需要少数主播和KOL们的邀请码。于是在游戏热度骤起的同时,大量普通用户在各处渴求着入场券。

而这种局面似乎更像是营销策略使然,一码难求反而更加营造了游戏火热的表现,大有饥饿营销的势头。

同时,对少数已经进入游戏的早期玩家来说,玩赚的回报不菲。推特显示已有 KOL 晒出参与 Big Time 的具体投入产出情况,结合其他玩家计算的投资回报来看,基本上目前可以做到1-2天回本(注:截止发稿时,Big Time已修改产出游戏内掉落产出机制,实际回本时间可能更长)。

不得不说,这种投入即回本然后产生利润的狂欢,很容易让人想起 1 年前的链游热潮。但不同的是,这一次的狂欢仅属于少数人,门槛则属于大多数人。

除了激活码,想要参与季前赛,要么直接投入资金购买游戏内的 SPACE NFT 和通行证,要么之前是 Big Time 的早期玩家。

前者意味着资金门槛,在宣传效应和代币拉升的影响下,可以预见 SPACE 和通行证的价格水涨船高;

而后者意味着经验和时间门槛,并非所有人之前都与 Big Time产生了深度联系。

此外,很多人没有意识到的一点是,3A 这个词实际上带来了不小的硬件门槛。

Big Time 官网显示,游戏最低配置为 GTX 1060 显卡,且需要至少 50G 的硬盘空间。对常玩游戏的玩家来说,这个要求似乎不值一提;

但对币圈用户而言,入门级游戏显卡和大量空间占用,或许都会让数字游民们的那台主力办公笔记本显得捉襟见肘,也会让自己的内存洁癖无限放大 — 平时小心翼翼不联网不乱点,突然塞进一个不开源的游戏客户端,免不了杯弓蛇影。

这种硬件配置要求,反而让工作室有了得天独厚的优势,而恰恰他们的狂欢并不来自于游戏的快乐,而是纯粹打金的收益满足。

当一款游戏首先给圈内人制造了门槛,Mass Adoption又该从何谈起?

如果游戏的主要目标并不是圈内人,点开 Twitch 直播可以发现收看游戏的观众也算不上多,那么当前游戏向外拓展的势头恐怕也不尽如人意。

至此,我们观察到了一种明显的割裂感:游戏爆红,但能玩的只是少数人;代币价格瞩目,但币圈人打金门槛高企。

项目方、做市商和交易所的如意算盘

想打金的进不去,打金了的出不来。

虽然当前游戏可以做到快速回本,但兑现打金的收益则需要通过 Big Time 的 KYC 审核。

据部分玩家反馈,目前 KYC 存在3-5天的审核期,也就意味着提币需要被延后(注:截止发稿时,KYC 审核速度已提高)。

赚了,但又没完全赚。

从资产视角来看,当大量的打金代币不能提出时,挖提卖的源头被限制住,也就意味着变相减少了市场上BIGTIME的卖压,对于项目方维护代币价格稳定来说是一种良好的策略。

但在数天的审核流程后,打金者获得的 BIGTIME 价值也有可能面临着快速稀释,账面收益恐怕要打折计算。同时由于打金所需投入的 NFT 价格走高、爆率规则的修改和更多参与者加入,也意味着打金投入产出比的降低。

那么不打金直接买 BIGTIME 代币,情况会不会好一些?

仅从价格上来看,代币上线2天内价格最高翻了 20 倍,短期快进快出当然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但前提是,你得找到交易对手和交易渠道。

根据链上分析师余烬的研究,BIGTIME当前被高度控盘,做市商持有着 9000 万枚流通代币。在 KYC 审核延缓打金代币提现时间的前提下, 实际整个代币流动性非常有限,以发稿时价格计算,整体流通市值在 3000 万美金左右(数据源自Coinmarketcap 网站的计算)。

在这种情况下,初期直接买币挂单可能会因为流动性不足的原因,而导致成交显得并不那么顺畅,流动性集中则可能意味着做市商更多的控盘空间,引导价格的快速上升并使其趋于稳定。

而想要买到BIGTIME,也需要一点小办法。

当前代币现货流动性最大的OKX,如果在亚洲区直接搜索BIGTIME,你会发现根本就搜不出结果,现货交易入口被关闭。

而解锁入口的办法则是从别处获得一些 BIGTIME, 来充入 OKX 的代币接收地址。

BIGTIME 在亚洲区主流交易时间开盘,但 OKX 找不到交易入口;随后 BIGTIME 又在美区主流交易(北京时间凌晨)时间上线 Coinbase ,价格一路拉升。

赶上趟的玩家固然幸运,但由于时间和入口原因,可能大部分玩家依然错过了这波快速的拉升。

同时,当新币给 OKX 和 Coinbase 们带来的流量,Binance 自然也不会闲着。

12 日晚间,Binance 也上线了 BIGTIME 的永续合约。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没有现货,只有合约。

这种只上合约的交易产品发布策略,很容易让人想起之前 Binance 对 Blur 代币的类似做法。

而当时也流传着一姐对 Blur 代币的看法,认为基本面不足以支撑上现货;

今天的 BIGTIME,在高FDV、低流通和极度控盘的情况下,短期内 Binance 或许也有不愿上现货的类似考虑,具体的决策细节我们不得而知;

但选择在临近的时间点上合约,有一点则是明确的:

对于参与打金但尚不能提现的玩家来说,合约有利于做空,也有利于他们对冲可以提现卖出时币价下跌的风险。

有需求就有市场,不上现货而通过合约需求赚取交易费用和清算费用,也能在新币的热度中分到一杯羹。

于是,在 Big Time 上线的热潮中,我们可以看到项目方、做市商和交易所各有各的算盘。

项目方的 KYC 规则无意间达到了稳住卖压的效果,做市商集中筹码来打造拉升效应和控制盘面,一个交易所率先上现货开展攻势争取流量,另一个交易所试图后发制人上合约来分一杯羹…

当一切似乎都是精心策划和小心实施,你会是市场上那个开心赚钱的人吗?

工具,只是工具

从不好玩到好玩,从 3A 概念到实机,GameFi 项目在品质上确实发生了变化。

但其核心的经济模型和操盘手法,似乎又都是老套路,与几年前的项目们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传统市场中,游戏作为一种受众广泛的消费级产品,游戏内容本身往往才是一切的核心;

但在一场综合着工作室、项目方、做市商和交易所的博弈与争夺中,所有的事情都围绕着利益环环展开,游戏本身仿佛只是利益兑现的工具。

在前期通过 NFT 预售而快速获得足够的资金收益后,从生意的角度看,再去精雕细琢去打磨游戏,并不是一笔划算的买卖;

收益要兑现,投资要退出,牛市要等待,换做是你会怎么做?

因此,我们不能抱着理想主义的心态来看待眼下的链游,更不能以玩家的视角来苛求所有的游戏体验。

在一场多方参与的局中,工具思维仍是现实又合理的选择 — 认清它,利用它,然后最好忘记它。

而如果你仍旧不明所以而选择参与其中,惟愿你不是那个被人赚钱的工具。

本文来自深潮TechFlow,经授权后发布,本文观点不代表星空财经BlockGlobe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